先天易官方客服
18638590805

再说“中”文化

再说“中”文化

发表时间 : 2018-08-28 14:12 浏览 :

之前我们曾经有篇《“中”文化》的文章里讲到中国为何称为“中”国,提到“中”文化即是“易”文化。要想深入探究“中”的含义,就得先了解西王母部落,因为“易”文化掌握在西王母部落手中。
 

“西王母”又被称为“王母娘娘“、“瑶池金母”、“金母元君”等。

很多古籍和神话中都有“西王母”的出现。东汉末年道教兴起,西王母作为上古先祖神被推崇奉为神话体系七圣之一,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。西王母为统领道教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祖师,主宰天地间一切阴气。与男仙之首的东王公一起对男女神仙分别进行管理。据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卷一释曰:“东华者,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,分治东极,居东华之上也。其掌管蓬莱仙岛。各司其职,井然有序。”在后来的许多古代著作中,西王母被演化成一位上古的帝王,是古代神话中掌管不死药、罚恶、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。

 
众所周知西王母是一个神话人物,被民间崇拜和敬畏,有关她的神话流传深远。然而西王母的真面目却从未完全呈现过,一直以来都笼罩着神秘的面纱。但是古老的神话往往是有历史痕迹可寻的。那么,西王母是谁?她叫什么名字?她的源头是什么呢?在这里就让我们跟随着古老神话的指示,一起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。

“西王母”的称谓,始见于《山海经》,其原文是:“玉山,是西王母所居也。西王母其状如人,豹尾虎齿而善啸,蓬发戴胜,是司天之厉及五残。”
《山海经》之后的典籍大多延续了这其中对西王母的描述,所以有了西王母凶恶善杀如同虎豹一般的形象。

 

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《山海经》对于西王母的描绘,又如何来探究出西王母的名字呢?这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仓颉创字。

“昔者,仓颉作书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”

这意思就是因仓颉创作了字,天地造化已不能隐藏其秘密了,所以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;灵怪鬼魅已不能隐遁其形迹了,所以鬼魅被惊吓得夜间大哭。文字的出现,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几千年。
 


在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之前,人们通过结绳来记事,一个大扣子代表发生了一件大事,一个小扣子代表发生了一件小事……

可真的如此吗?

文字由笔画构成,笔画来源于图画的演变。自伏羲画卦到文字出现,这期间应当是漫长的图画文明,通过图画来记载事件。而《山海经》恰恰出现在这两者文明交界的时候。人们用绳结记事是否有偏差?图画文明向文字文明演变时,需要统一标准,对图画作出注释和解读,然后保存下来。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小学语文的“看图说话”。
 

在语文课本里我们看到一幅画,画上有一片农田,有一位老人肩上扛着一把锄头,让我们猜他的职业,我们脑中会很自然地冒出“农民”来。简单的两个字,对应了一幅画,用文字描述出来则需要把画面上的元素都描述出来。
同样的思路与方法,我们在春秋读《易》系列之二“华夏”儿女里面对伏羲的“羲”字进行了解读。
 

“羲”字的上部是“着”的上部,与“看”的上部、“首”的上部等都与鸟类有关,与鸟冠、鸟头相关联。“羲”字下部,近似“我”与“兮”的组合,所以“伏羲”之名称,便是“我是一个隐伏在鸟群中观察鸟类的人”。
 

大致了解仓颉造字的依据以及图文的形成,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来看看《山海经》中记载的

“西王母其状如人,豹尾虎齿而善啸,蓬发戴胜”

这句话。更准确的说,这是一幅图画,画的核心自然是西王母。有三个关键词:豹尾、虎齿和戴胜,这三个字组合起来,恰恰就是文字“道”。





画面中的西王母戴着发冠,上面插着鸟的羽翅雁翎。这部分只是“道”字中“首”的上部。
《说文解字》载:“道,所行道也。从辵,从首,一达谓之道。” 又载:“辵,乍行乍止也。从彳,从止。”“


豹尾、虎齿和戴胜的图画描述演变成文字就是这么神奇,充满了想象也充满了奥秘。通过《山海经》的描述,仓颉造字的文化和《说文解字》的分析,我们可以得知西王母的名字就叫做“道”。
千百年来,一代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“道”,其根本就是西王母部落掌握的易经,即“中”。
 

这个“中”,还可以读第四声[zhòng ]。商朝之前,历代民主选举的王都要进入西王母部落考试,如果考试通过,叫“中”[zhòng ],王能获得建国权力;如果考试没有通过,则为“不中”[zhòng ],王只能称为“后”王,“后”为后备之意,要等待真正的王出现时进行王位交接。禅让制就是在此期间出现的。夏朝又称为“夏后氏”,就是因为整个夏朝都没有真正的王出现。